疫情下的车市:假期延长一个星期,汽车少卖50万辆
1.最后一根稻草
1月31日,原本是春节假期后,正式上班的第一天。要是在往年,车企的生产线将开始运转。
今年,绝大多数车企都延迟了上班时间,预期后推到2月9日左右。而真正的复工时间,还要看疫情在未来一个星期的发展状况。
最新的消息是,湖北已经延长到2月13日复工。汽车重镇武汉,将可能面临更长的停工时间。
以目前大部分车企的库存状况看,延迟一个星期生产,并不会导致终端车源缺货,对全年的生产不会造车很大影响。去年的车市并不乐观,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,以平均库存量来算,恰好是清库存的好时机。
后期,还可以通过复工后的排产补回来。但如果疫情持续更长,则可能对整个车企运转造车巨大的负面影响。
车市竞争激烈,车企相关营销计划,在疫情下可能被打乱,导致全年的经营业绩受到影响。
2019年底,相关机构对2020年车市都有较为乐观的预期:中汽协预计,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销量2531万辆,同比下滑2%;市场研究公司IHS估计,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增长0.59%;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预计,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增长1%。
上述机构的预期,并没有将突发的疫情因素考虑进去,因此,现在看来乐观已经没有说服力。就算目前,也仍然无法判断疫情的趋势,以及充分评估疫情对于车市的影响。
终端市场来看,往年的春节假期只有一个星期,现在至少延长到了两个星期以上。2019年的春节假期在2月份,当月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16.9万辆。
以此计算,假期延长一个多星期,乘用车销量将减少50万辆左右。疫情恐怕很难在短期内被控制,况且,即使2月9日之后复工,到店客人仍旧会大幅度减少,销售依旧会很“南”。
对于汽车市场而言,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。1月正常的春节假期影响下,销量不会有很高预期,这是传统销售淡季月份;2月的疫情,将直接导致更加低迷的市场。
汽车行业持续了两年的调整期,将在2020年突发疫情的作用下,更加彻底洗牌。
边缘车企在2019年已经很难,销量腰斩,背负巨额亏损。在疫情的冲击下,产销两端都将构成极大的负担。资金链危机下的车企,多停工一星期,将多产生巨额的负担;销售链条的4S店,原本就背负库存压力,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,都将是压垮其最后一根稻草。
还有一个风雨飘摇中的群体——新势力造车。头部几家新势力造车销量一直没有突破,盈利遥遥无期;第二第三阵营还徘徊在量产前后,钱快烧完了车还没搞出来。
疫情预期下,相当于再一次终止了他们和时间赛跑的赛程。处于烧钱阶段的新势力造车,比传统的边缘车企更加脆弱。
总体来看,在中国的强大动员能力和战斗体系下,疫情并不可怕,战胜疫情是时间问题。但有一部分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企业,极有可能倒在这个时间里。
车企产业链长,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,而且已经到了三年调整的最关键阶段。按照此前的预期,很多车企认为,扛一扛,2020年企稳,2021-2022年正增长,就度过了这一轮危机,进入了新阶段。
突发的疫情或许将击破这个如意算盘。该结束的将发生在这一年,新的开始也将发生在这一年。
对于汽车产业而言,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。国内车企数量太多,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,一直被诟病,调整是必然的。2020年开局就很难,但作为转折点,进入新时代未必不是好事。
2.可能的断崖式下跌
有人拿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的车市数据来对比,得出疫情并不会对车市产生很大影响的结论。
2003年2月“非典”疫情爆发后,直到7月才结束,持续半年,但2003年整年汽车的销量保持了快速增长。
中汽协的数据显示,2003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44.37万辆和439.08万辆,比上年同期增长35.20%和 34.21%。其中轿车共生产201.89万辆,同比增长83.25%;销售197.16万辆,同比增长75.28%,产销量分别比上年净增92.81万辆和84.56万辆。
不过,从大的市场环境和疫情最严重月份的数据来看,并非疫情对汽车销量没有影响,而是在特殊市场环境下,疫情的影响控制在短期内,其他月份将销量补回来了。
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,汽车市场在2002年迎来了“井喷”。全年来看,2003年“非典”,压制不住汽车市场巨大的需求拉动。当年的车企,只要能生产出车,就能卖出去,终端基本没有库存。
这是一个基本的大趋势,疫情是不可能阻挡的。即使“非典”导致中国GDP下滑了1个百分点,但10%左右的全年增速,完全不用担心拖累消费。
但今年的汽车市场,本来就较为疲软。没有新增需求的拉动,而产销基数已经是17年前的5、6倍,绝对值和产业规模,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。
我们可以看到,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最紧张的4、5月,其实对汽车销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,增速远低于其他月份。
2003年4月,全国共生产汽车32.38万辆,比上月增长13.13%;销售汽车33.96万辆,比上月增长16.55%。
2003年5月,全国汽车产量为32.06万辆,比上月下降17.87%,销量为31.78万辆,比上月下降16.85%;轿车生产完成15.83万辆,比上月下降4.34%,销售14.68万辆,比上月下降6.01%,汽车企业的库存量已比年初时增加了30%以上。
现在看来,这种幅度的下滑不算什么。但当时的背景是,销量月增100%都不算新闻。2003年1-3月,我国共生产汽车101.97万辆,同比增长54.7%,销售汽车97.48万辆,同比增长51.71%;其中,轿车生产39.80万辆,同比增长127.28%,销售38.34万辆,增长一倍。
所以4-5月,汽车销量其实是断崖式下跌。
从这两个因素判断,可以预计,今年的未来几个月,如果疫情仍旧持续,对汽车销量的影响将是巨大的,而且远远大于2003年。特别是汽车销量绝对值的下滑,远远不是2003年一个月全国只买10几万辆轿车可以比的。
2003年强劲的消费需求,汽车消费在下半年释放,全年的销量保持了高速增长,但2020年的小半年是否还有这么强的驱动力?很明显,持有这一想法不切实际。
3.激发的私家车消费在哪里?
疫情爆发后,由于对公共交通出行的限制,以及对于公共交通出行的担忧,特别是春节假期后,返城人群对于出行不便的更加强烈,导致了公共交通“出行阴影”。
即使在四五线城市,甚至农村,公交停运,以及对打车等公共交通可能传染病毒的担心,可能激发新一轮的家庭用车消费。
据新锐汽车观察了解,在返城人群中,很多人把购买的高铁票退了,但又对长途顺风车的安全性等持有怀疑态度,心里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买车。
当然,这类消费可能是在疫情过去后才产生,也将产生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潜在买车人群里,大部分属于提前消费,可能透支明年的市场。
比如2003年“非典“结束后的下半年,汽车市场出现了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,但2004年的销量增长只有13.2%,甚至远低于“非典”期间的2003年。
2004年的“金九银十”,甚至出现了负增长。原因很简单,就是2003年7月”非典“结束后,“出行阴影”下的消费被启动,导致了2003年的9、10月份销量基数很高。
被激发的消费主要来自首次购车家用,所以,2004年汽车的增长,主要来自于A0级和A级车,而B级和C级车,甚至是负增长。
“非典”终究还是影响了宏观经济和消费能力,形成了“入门级车消费的增长和消费升级车型销量的大幅度下滑”的特殊现象。
当然,17年前的消费状况和目前的状况,有很大不同,比如消费升级已经是主流的增长动力,豪华车一直保持了增长。对于入门级车型的认定,也完全不一样,就像当年SUV车型还没有单独的细分类别一样,归在轿车细分里。
不过,可能肯定的是,自主品牌很难再像当年的奇瑞、吉利一样,依靠“出行阴影”消费迅速崛起。相反,疫情可能直接导致边缘自主品牌车企退出市场。